【明德读书会】第36期——阅·享《第三波》《现代性与大屠杀》

发布者:胡孟琪发布时间:2017-05-25浏览次数:1114

2017年5月21日下午18:30,在诚意楼502教室,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社会学研究生党支部第36期“明德读书会”邀请了社会学专业的马榕那、唐炜两位同学分享关于“民主化”、“现代性”的专业书籍,台下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专注倾听,并展开了热烈讨论。
马榕那同学介绍了《第三波: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》一书,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·亨廷顿。这本书试图解释1974年到1990 年间这第三波民主化的原因、方式及其直接后果。作者重点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对策,一是构建新型基层组织体系,将执政资源拓展到基层,因为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进程,同是执政党丧失阶级基础的危险期。二是强化政治认同,培育现代政治文化,实现从传统政治文化到现代政治文化的转换。三是巩固文化基础,积极塑造符合本国的特色文化。最后,马榕那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,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民主化?应采取何种民主化模式?因为第三世界的民主制曾普遍陷入危机,民主甚至成为社会无序的代名词和人民的沉重政治包袱。其实民主政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政体,但受制于外在环境的变化,需将民主与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、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协调结合。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可谓一国一模式。
唐炜同学分享了齐格蒙·鲍曼的《现代性与大屠杀》一书。本书从社会学出发,解构纳粹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原因,挖掘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的选择性亲和机制,揭示现代机制的隐患——对道德的压制,最后回到伦理学,主旨是重建道德责任。鲍曼认为大屠杀的发生是现代性的雄心、官僚体系的配合和社会的瘫痪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,这无疑颠覆了过去研究的两种错误视角,把大屠杀看作仅仅和犹太人相关,看作反犹主义的集中爆发;或把大屠杀看作人类罪恶秉性的一次发作,是偏离了文明的结果。他强调正是现代文明化的理性世界让大屠杀变得可以想象,大屠杀暴露了现代性被隐匿的状态和危险。作者深刻反思现代性,认为文明进程是对暴力的重新利用与再分配,暴力集中于监管者,脱离了社会普通成员的控制,结果出现了社会错位,政治力量凌驾于经济和社会力量之上,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。所以大屠杀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“文明”,恰恰是过于“文明”、过于“理性”了,我们要警惕裹挟着现代性的大屠杀以新的形式再出现。
讲座结束后,两位同学还与台下同学就著作所谈的民主化、现代性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进行了交流与探讨。至此,第36期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研究生“明德读书会”圆满结束。